常报全媒体讯 今年春节期间,常州市福利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——夏冬梅,她回到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过节,也给“家”里的小伙伴,带来了好多礼物和年货。
夏冬梅,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。很少有人知道,她是常州市福利院走出去的孩子,也曾是那里的一名“三无”人员。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,她成功地踏上了社会,成为一名钢管舞教练,并且,还坚持做着公益。
过完年,冬梅就要收拾行装,再次出发前往扬州,从事自己的舞蹈事业。在扬州,她的名字叫——“琳达”。
舞蹈让她找到了自信
“琳达是我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。”在常州市福利院见到琳达时,她正拿着买的酸奶等零食分给福利院的伙伴们。她个子不高,瘦瘦小小,五官清秀,说话细声细气。
发生在琳达身上的,是一个温暖励志的故事。
琳达今年28岁,对于自己是如何来到福利院的,她说已经记不清了。
相比这里的其他三无人员,琳达很幸运。因为从小很努力,琳达2008年考取了江苏理工学院,学的会计学。大学期间,也很勤奋,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。
不过,因为是在福利院长大的缘故,加上自我感觉很胖,深深的自卑心理让琳达在学校期间封闭。每天来回一趟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上学,平时也很少和同学交流。
“1米52的身高,体重130斤,挺胖的。”所以在当听说跳钢管舞可以减肥时,琳达毅然在大四下学期,放弃了实习,用存下来的奖学金的钱,去学习钢管舞。琳达的表现让老师们都很惊讶,“一天练8个小时,我的进步很快,3个月就能出师了。”而一般的学员,至少得1年。
舞蹈,让这个从小在福利院长大的孩子找到了自信。琳达说了一件事。她刚开始学跳舞的时候,尽管动作要领掌握得很好,但仍缺乏信心。一次,老师让每个同学都自由发挥跳一段舞,轮到她时,却怎么都不肯上前,最后甚至因为紧张哭了起来。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,就是很害怕,很紧张。”
之后,老师跟她沟通了很久,在第二天同样的展示环节中,琳达在犹豫了10分钟之后,终于站到了台上,跳了一段让大家称赞的爵士。“就像跨过了一道门槛,我自己开始找到了自信。”
通过努力,琳达已成为一名钢管舞教练
始终热心于公益事业
跳舞的梦想,支撑着她接下来的生活。“我开始把重心放到舞蹈上,不再是作为减肥的一种途径,而是把它当做工作,还想通过自己的经历,改变一些人对钢管舞的偏见。”在北京参加的一次全国性钢管舞锦标赛中,琳达还获得了单人亚军。
从钢管舞起步,琳达拿到了亚洲钢管舞协会的裁判证,此后还开始自学爵士、民族、芭蕾等舞蹈,事业开始往舞蹈教练的方向发展。现在在扬州的一家舞蹈培训工作室担任教练,年收入也有四万元。
聊天时,琳达掏出手机,给我们看了一段她跳舞时的视频。
视频里的女孩,娴熟的舞步,自信的眼神,满身的朝气,和眼前这个温婉的江南女孩有些不一样。
“不跳舞的时候自己很自卑,跳舞后让我找到了自信。”琳达说,福利院长大的孩子能够走出去很不容易,以前她几乎不会和别人提起自己的身世,一说起来就要哭一场。现在好了很多,还交了很多朋友。
在扬州工作,琳达也始终热心公益。周末一有空,她就去当地的福利院陪那里的老人和孩子。“我自己在福利院长大,里面不愁吃穿,最大的问题是心理上的孤独感。”琳达说。
去年,琳达发起建立了3个义工群,目前群里的成员有500多人。每周,她都在群里牵头发起去福利院做义工的活动。“我打算明年回来发展,开一个自己的舞蹈工作室。” 吴燕翎 朱珕佳 文 图片由采访对象本人提供
这是一个很小众的群体
他们不仅缺乏自信,更缺乏技能
在这座城市里,他们很少被人关注,甚至有人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。
“三无人员,是指由民政部门收养的无生活来源、无劳动能力、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公民。”市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这样告诉常州晚报记者。
琳达无疑是幸运的。通过跳舞,她找到了自信,确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,也获取了谋生的手段。但是,和她一起长大的其他小伙伴,能走出福利院的并不多。
福利院的“三无”人员,能踏上社会的不足20%
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,目前,城市“三无”人员共有520人。
在常州市福利院,这样的人员目前有152人。年龄最小的14岁,是之前从儿童福利院转过来的。
“这些人员,他们害怕和社会接触,其中不少,一辈子就在福利院终老了,能踏上社会,并且自己组建家庭的,并不多。”市福利院业务科科长伍培清告诉常州晚报记者,目前,150多人中,能走出福利院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仅20多人,其中,能组建家庭的,才5人。
缺乏自信,没有技能,也是琳达刚开始踏入社会迷惘过的阶段。
伍培清说,三无人员的社会化难题,一方面,源自他们本身,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,肢体、智力等;另一方面,是因为从小成长的环境,福利院的护理人员,只是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照料,精神方面,他们是很空虚的,更大的问题,是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外界沟通。“他们普遍有些自闭,所以一旦遇上什么事儿,没有人正确地引导,久而久之,便不怎么知道,如何与外界相处。”
“他们可能是最后一代有能力走出福利院谋生的孩子”
这种自闭,在记者的采访中,深切地感受到了。
春天(化名)从小在福利院长大,如今,是这里自理区的一名护工。三十多岁的春天,生得很清秀,言谈举止,也很得体。但是在我们相坐一起吃饭的半小时里,不说话时始终只是默默低头吃饭,和她聊天,其实有些生硬。
吃完,当我们把饭盆放到厨房时,她开始和大厨自然热络地聊天,让我们明显感受到了不同。“我有些慢热。”春天对此的解释是这样。
春天如今已经组建了家庭,丈夫开着一家小餐馆,她下了班,也会去帮忙。
你身体健康,年纪又轻,做护工,挺累人的,有没有想过要换一份工作?
面对这样的问题,春天很坚定地摇了摇头。她说,自己从小在这边长大,院里的一切都是熟悉的,出去面对新的环境,她会不适应。
“这也许就是这里大多数‘三无’对象的心理问题。”福利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目前,能走出福利院自己谋生的孩子,年龄大多集中在25-40岁之间,他们也可能就是最后一代能从福利院走出去能自己谋生的孩子。他们中,有视力残疾却自主创业开了家电脑维修店的,也有从事保险、餐饮、汽修、护理等服务行业的人。
“如今,从儿童福利院开始,健全的孩子就很少,一旦有,被领养的几率也很大。许多从小被父母遗弃的孩子,都或多或少都有残疾或疾病,这种生理缺陷导致他们今后只能依靠国家供养。”
数据说明一切。该工作人员说,在这十年里,福利院仅接收到一名身体健全的孩子,目前正在读中学。
呼吁:希望能有志愿者,经常来陪他们聊聊天
“即使是能走出去的这群孩子,在真正融入社会之前,也走了不少弯路。”伍培清说,由于这些孩子从小没有父母,仅靠护理员,身心的发展肯定是不全面的。“他们虽然是一个很小的群体,但也需要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中成长,不希望别人看待他们的眼光是特殊的。”
伍培清说,尽管福利院目前是常州的“社会工作实训基地”,但是,很多来进行社工实践的学生,毕竟缺乏经验,与三无人员的沟通,也处于摸索阶段。“所以我们也希望,能有一些专业的志愿者,能关注到我们的这个群体,能让他们感受到,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怀。”
评论
访客
回复论坛人气好旺!http://v8u.zxei68.com/
访客
回复楼主主机很热情啊!http://3095k.kjcxedu.com/